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浙江省龙游县姜席堰2019-2021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王莉燕, 周慧, 陈忠兵, 方春福, 曹国平, 朱建英, 张英, 龚震宇
摘要85)   HTML    PDF (572KB)(244)   
目的 了解浙江省龙游县姜席堰主要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趋势,为病媒生物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要求,2019-2021年在龙游县姜席堰开展鼠类、蚊类和蜱监测,其中鼠类监测选用夹夜法。成蚊监测选用诱蚊灯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蜱选用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检蜱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不同生境的病媒生物密度、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趋势。 结果 2019-2021年龙游县姜席堰鼠总密度为4.05%,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占41.53%。共检测鼠肺118份,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率为2.54%;鼠血118份,汉坦病毒抗体阳性率为3.39%。蚊类监测优势种为淡色/致倦库蚊,占76.11%,其次为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2019-2021年平均BI值为27.25。未捕获到蜱虫。 结论 姜席堰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的传播。
2023, 34 (6): 744-74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07
浙江省首届病媒生物防制职业技能竞赛疾控机构成绩及队伍建设需求分析
高奕, 毛一萍, 王晓林, 陈熠楠, 张新卫, 龚震宇
摘要67)      PDF (1185KB)(741)   
目的 了解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病媒生物防制理论知识、现场处置和综合分析能力,为加强疾控机构队伍能力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以2019年浙江省首届病媒生物防制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素材,了解11个地市和省级疾控机构36名参赛选手病媒生物防制知识掌握情况,考核平均得分和单项失分情况,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竞赛环节科目、不同知识类别、理论知识与现场操作得分差异。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差异比较、方差分析等处理。 结果 按100分换算标化,12支参赛队伍平均成绩为75.01分,最高88.77分,最低68.13分。按理论考试、知识竞答、标本鉴定、监测技术和器械操作5个不同科目分析,理论考试科目与其他4个科目、知识竞答科目与其他4个科目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来自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不同的机构和工作性质(专、兼职)不同的选手个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897, P=0.002; F=14.737, P=0.001; F=10.627, P=0.003)。分别对理论考试和知识竞答按不同知识类别分析,理论考试的药械使用、综合分析与其他3种知识类别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知识竞答的基础知识与监测评价和处置技术,虫种鉴定与监测评价和处置技术,监测评价与药械使用,药械使用与处置技术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虫种鉴定的蚊特征描述、蜚蠊或蝇特征描述与其他3个考核要点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监测鼠类和监测蝇类的记录与其他考核要点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器械操作科目的药液配置与个人防护和事后处理,实际操作与事后处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竞赛结果显示,浙江省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总体具有较高水准,但仍然存在参赛选手知识覆盖面不足,地区之间掌握程度存在差异,疾控中心内设机构病媒队伍建设弱化,部分知识类别尤其是虫种鉴定、基础知识、药械使用等是短板和弱项。提示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系统培训,突出基础知识、现场实操等技能培养,同时强化内设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整体提高浙江省病媒生物防控能力水平。
2023, 34 (3): 400-40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20
2021年浙江省家蝇对常见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吴瑜燕, 刘钦梅, 王金娜, 李天奇, 罗明宇, 龚震宇
摘要166)      PDF (727KB)(851)   
目的 了解2021年浙江省不同地区家蝇种群对常见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蝇类防制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不同的家蝇野外种群于2021年4-11月采自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及义乌市的12个监测点,采用微量点滴法对菊酯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中7种常见卫生杀虫剂进行抗药性生物测定。 结果 浙江省11个地级市及义乌市家蝇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敌敌畏、毒死蜱和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0.83~255.00、4.44~158.78、6.11~64.81、1.76~53.57、2.45~130.11、3.37~10.39、2.52~1 149.63。 结论 浙江省不同地区的家蝇野外种群对7种常见卫生杀虫剂中的多种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未来蝇类防制过程中应结合抗药性监测结果,规范化管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以期在有效降低蝇密度的同时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2023, 34 (1): 26-3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5
浙江省“无四害村”村民媒介生物防制知识调查
王金娜, 李岳峰, 陈胜玉, 姜自启, 罗明宇, 吴瑜燕, 刘钦梅, 李天奇, 龚震宇
摘要60)      PDF (537KB)(488)   
目的 对浙江省“无四害村”村民满意度以及蚊、蝇、鼠、蜚蠊4种媒介生物防制认知情况进行调查,为浙江省“无四害村”的进一步创建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州和嘉兴市的3个试点村村民进行对创建“无四害村”满意度以及病媒生物防制认知情况的调查。利用Excel 2010软件编制数据库,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防制知识得分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媒介生物防制知识认知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中,支持“无四害村”建设的人员比例为98.92%,对“无四害村”建设效果满意的比例为99.46%。蚊、蝇和蜚蠊防制以优先选择环境防制为主,人数占比分别为54.03%、67.74%和59.68%;对于鼠防制,88.17%的人优先选择使用粘鼠板等物理防制措施。不同年龄组和职业的村民对媒介生物防制知识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73, P=0.020; F=2.517, P=0.04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分布中,<40岁年龄组的村民媒介生物防制知识高于其他年龄组(相对40~60岁年龄组: t=-2.679, P=0.008;相对>60岁年龄组: t=-3.215, P=0.001);职业分布中,企/事业单位职工媒介生物防制知识认知情况明显高于农民( t=2.144, P=0.033);学历分布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村民媒介生物防制知识认知情况要低于小学及以下学历村民( t=-2.349, P=0.019)。 结论 3个试点村村民对“无四害村”创建满意度和支持率非常高,媒介生物防制知识认知程度较高。
2022, 33 (5): 722-72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20
浙江省衢州市2006-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人群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监测研究
王敏, 杨辉, 余樟有, 钟建跃, 方春福, 吴世泉, 龚震宇
摘要239)      PDF (951KB)(736)   
目的 了解浙江省衢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宿主动物构成及汉坦病毒携带情况,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衢州市2006-2020年HFRS发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夹夜法调查小兽捕获率,采集小兽肺和血进行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并分析小兽种类构成及其带病毒情况。率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2006-2020年衢州市共报告HFRS病例72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3/10万,其中死亡病例2例,病死率为0.28%。发病人群以30~69岁为主,占92.08%,农民占80.14%,男女性别比为2.35∶1。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5-7月、10月至次年1月,以开化县年平均发病率最高(8.81/10万)。监测点室内、外小兽捕获率分别为5.57%和6.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7.374, P=0.007),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41.18%,室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62.97%,室内外小兽种类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 343.773, P<0.001)。小兽肺抗原平均阳性率为2.42%,不同种类小兽抗原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7.260, P=0.004);小兽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71%,不同种类小兽抗体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2.923, P<0.001)。 结论 衢州市小兽密度及其带病毒率较高,HFRS病例以中老年人、男性、农民为主,发病高峰呈夏季及冬季双峰型,衢州市仍需加强HFRS监测、防鼠灭鼠、健康教育及疫苗接种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2, 33 (4): 480-48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07
浙江省2021年鼠类密度空间分布特征与风险分析
罗明宇, 王金娜, 吴瑜燕, 刘钦梅, 李天奇, 龚震宇
摘要209)      PDF (1358KB)(735)   
目的 描述和分析浙江省2021年鼠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全省鼠类聚集区,为防鼠灭鼠和鼠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浙江省2021年1-11月各县(市、区)鼠密度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鼠密度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浙江省2021年1-11月共布放有效鼠夹380 208个,捕鼠1 851只,全年鼠密度为0.49只/100夹(笼、板)。1-11月鼠密度呈升高趋势( Z=3.913, P<0.001)。鼠密度在全省范围内呈空间正相关,1、5、9和11月Moran’s 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均 Z>1.96, 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11月高-高聚集区均分布在浙南地区,与鼠密度较高地区空间分布一致;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浙北、浙东地区。 结论 浙江省2021年整体鼠密度处于较低水平,但存在逐月升高趋势。浙江省鼠密度存在地理区域自相关性,鼠密度较高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浙南地区,需要关注浙南地区的鼠传疾病发病风险。
2022, 33 (4): 475-47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06
浙江省2017-2020年蜱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王金娜, 李天奇, 罗明宇, 吴瑜燕, 刘钦梅, 龚震宇
摘要180)      PDF (544KB)(853)   
目的 对浙江省2017-2020年蜱生态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浙江省蜱种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蜱的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在浙江省设置12个蜱监测点,采用动物体表检蜱法开展寄生蜱监测,采用布旗法开展游离蜱监测。每一样地或宿主检获的蜱放入同一管内或做一致编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 2017-2020年浙江省寄生蜱指数为2.25,游离蜱密度为0.48只/(布旗·100 m)。寄生蜱和游离蜱的优势蜱种均为长角血蜱。不同宿主动物中,羊的蜱指数最高,为4.29,其次为牛,蜱指数为1.33。羊体表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牛体表优势蜱种为微小扇头蜱,农村犬体表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城镇犬体表优势蜱种为血红扇头蜱。农村外环境游离蜱密度为0.94只/(布旗·100 m),景区环境游离蜱密度为0.04只/(布旗·100 m)。浙江省蜱密度未发现明显的季节消长规律。 结论 浙江省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不同宿主动物的寄生优势蜱种略有不同,其中,羊的染蜱率最高。农村外环境游离蜱密度明显高于景区生境。以上结果可为浙江省公共卫生机构制定针对性的防蜱灭蜱措施提供参考。
2022, 33 (4): 466-47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04
浙江省2018年德国小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李天奇, 吴瑜燕, 刘钦梅, 罗明宇, 王金娜, 龚震宇
摘要238)      PDF (515KB)(704)   
目的 掌握浙江省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用药及科学防制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2018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采用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有机磷类(乙酰甲胺磷和敌敌畏)、氨基甲酸酯类(残杀威)的抗药性水平。 结果 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结果:绍兴和宁波市种群呈敏感;台州、杭州、舟山、湖州、衢州和嘉兴市种群为低度抗性;金华和丽水市种群为中度抗性;温州市种群达高度抗性[抗性倍数(R/S)=16.00]。对溴氰菊酯抗性结果:绍兴市种群呈敏感;宁波、湖州、杭州、台州、衢州、舟山和嘉兴市种群为低度抗性;温州和丽水市种群为中度抗性;金华市种群达高度抗性(R/S=11.66)。对乙酰甲胺磷抗性结果:绍兴、湖州、金华和杭州市种群呈敏感,其余地市种群均为低度抗性。对敌敌畏抗性结果:绍兴、湖州和台州市种群呈敏感;金华、宁波、杭州、衢州、温州、舟山和嘉兴市种群为低度抗性。对残杀威抗性结果:湖州、杭州、宁波、舟山和金华市种群呈敏感,其余地市种群均为低度抗性。 结论 浙江省11个地市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处于较高水平,对乙酰甲胺磷、敌敌畏和残杀威处于敏感或低抗,建议科学、合理选择用药控制蜚蠊,延缓抗性发展。
2022, 33 (4): 462-46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03
泥鳅对白纹伊蚊幼虫控制效果初探
吴瑜燕, 李天奇, 刘钦梅, 王金娜, 罗明宇, 龚震宇
摘要366)      PDF (626KB)(842)   
目的 探讨我国本地鱼种——泥鳅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控制效果,为生物防蚊提供新思路。 方法 将泥鳅分为未成年组和成年组,称重,24 h禁食后分别放入幼蚊密度为100、200、400和1 000条/缸的鱼缸内,以同等体质量的柳条鱼作为对照组(选择多条柳条鱼使其分别与未成年组和成年组泥鳅的平均体质量相等),观察1、2、4、6、8和24 h每缸幼蚊的存活数及化蛹数,比较不同生长状态的泥鳅间及泥鳅与柳条鱼间的吞食幼蚊能力差异。 结果 未成年组每条泥鳅吞食白纹伊蚊幼虫数平均为984条/(鱼·d);成年组每条泥鳅吞食白纹伊蚊幼虫数平均为647条/(鱼·d)。在相同白纹伊蚊幼虫密度下,同等体质量的未成年组泥鳅吞食幼蚊的效果优于柳条鱼( F=58.051, P<0.001);而同等体质量的成年组泥鳅吞食幼蚊的效果不及柳条鱼( F=23.162, P<0.001)。未成年组泥鳅做7 d连续吞食幼蚊实验,结果显示,中短期内泥鳅每日吞食幼蚊的水平较为稳定,日吞食幼蚊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2.650, P=0.266),且显著高于同等体质量的柳条鱼( χ 2=16.758, P=0.001)。 结论 泥鳅具有较强的吞食白纹伊蚊幼虫的能力,或可成为居家周围小型水体内幼蚊控制的新方式。
2022, 33 (4): 453-45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01
浙江省登革热重点地区2020年白纹伊蚊幼蚊种群密度监测分析
李天奇, 刘钦梅, 吴瑜燕, 罗明宇, 王金娜, 龚震宇
摘要215)      PDF (983KB)(823)   
目的 分析浙江省登革热重点地区2020年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变化,为登革热监测及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根据既往有和无登革热本地病例选取6个监测点,于2020年4-12月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和布雷图指数(BI)法监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以旬为单位开展监测;利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GraphPad Prism 6软件分析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及BI的差异性和相关性。 结果 平均MOI为4.75,以卵和幼蚊共有的阳性诱蚊诱卵器数占比最高(45.52%);既往有登革热本地病例的监测点MOI(5.72)高于既往无登革热本地病例监测点的MOI(3.7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64.050, P<0.05)。平均BI为11.64,其中以闲置容器(碗、瓶、缸、罐)占比最高(56.13%);既往有登革热本地病例的监测点BI(15.54)高于既往无登革热本地病例监测点的BI(7.6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91.800, P<0.05)。农村居民区MOI和BI呈正相关( r=0.739, P<0.05),但城镇居民区二者差异无相关性( r=0.499, P=0.171)。 结论 浙江省4-11月均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调查结果显示MOI和BI值均能较好地反映出白纹伊蚊幼蚊种群密度特征,可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密度监测。
2022, 33 (1): 21-2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4
浙江省“无四害村”建设经验及标准探讨
王金娜, 王晓林, 侯娟, 郭俊香, 吴瑜燕, 刘钦梅, 李天奇, 罗明宇, 龚震宇
摘要360)      PDF (508KB)(847)   
目的 介绍浙江省“无四害村”建设经验,探讨“无四害村”建设标准和相关评价指标。 方法 在“无蚊村”和“无蝇村”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试点村建设经验和相关国家及地方标准,探讨“无四害村”建设标准,并在具体创建活动中,不断进行优化。 结果 “无四害村”的创建需从村庄整体条件、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四害”综合防制、日常管理和密度控制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蚊、蝇密度控制水平分别参照“无蚊村”和“无蝇村”相关密度控制指标。鼠密度控制水平为:捕获率≤1.0%,室内鼠迹阳性率≤1.0%,外环境路径指数≤1.0。蟑螂(又名蜚蠊)密度控制水平为:蟑螂粘捕率≤1.0%,目测法蟑螂成若虫侵害率≤1.0%,蟑螂卵鞘查获率≤1.0%,蟑迹查获率≤3.0%。 结论 该建设标准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无四害村”创建提供参考。
2021, 32 (5): 613-61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21
浙江省2016-2019年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分析
吴瑜燕, 侯娟, 王金娜, 刘钦梅, 李天奇, 龚震宇
摘要287)      PDF (1790KB)(1029)   
目的 了解和掌握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新方案实施以来浙江省的蝇类密度及种类构成,分析2016-2019年蝇密度消长趋势及分布特点,为针对性地控制浙江省蝇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浙江省不同地理地貌和蝇类生态习性,在全省范围内设置10~12个监测点,每年4-11月采用笼诱法开展监测。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6-2019年浙江省共布放诱蝇笼4 588只,捕获蝇类13 210只,年平均蝇密度为2.88只/笼,各年度蝇密度依次为4.38、2.25、2.03和2.29只/笼。2016-2019年浙江省蝇种类以家蝇为主,占总捕获量的23.01%,不同年度间优势蝇种构成略有不同。浙江省蝇类活动时间跨度长,4-11月均有蝇类活动,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型,4月开始上升,9月后开始下降,不同年度蝇密度高峰出现时间略有差异。不同蝇种活动高峰月略有不同,以夏季型为主,其中家蝇活动高峰持续时间较长,为5-10月。不同生境总蝇密度以农贸市场最高,达3.89只/笼,其次为餐饮外环境,为2.77只/笼,各年度不同生境蝇密度排序略有不同,但均以农贸市场最高,2016-2017年以居民区蝇密度最低,2018-2019年则以绿化带蝇密度最低。 结论 浙江省蝇类主要活动场所为农贸市场,活动高峰在夏季。在蝇类防制过程中应结合蝇类活动环境与季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快速有效地降低蝇密度。
2021, 32 (4): 451-45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3
“无蝇村”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王金娜, 高奕, 侯娟, 王晓林, 吴瑜燕, 刘钦梅, 李天奇, 张新卫, 龚震宇
摘要309)      PDF (494KB)(1004)   
目的 探讨“无蝇村”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 2019年以浙江省3个“无蝇村”试点创建工作经验及相关国家标准为基础,采取专家会商讨论及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无蝇村”创建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 “无蝇村”创建需采取自愿、自建、自管的原则,由村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发动全体村民自行创建。提倡以环境防治为主,物理防治相结合的可持续控制策略。“无蝇村”最终评价指标为:笼诱法成蝇密度≤0.5只/笼,室内成蝇侵害率≤3.0%,室内蝇密度≤3.0只/间,蝇类孳生率≤1.0%;“无蝇村”建设组织管理完善,村民蝇类防制知识知晓率、村民实际参与率、村民支持率及村民满意度均≥90.0%。 结论 该建设标准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无蝇村”创建提供参考依据。
2021, 32 (1): 94-9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20
城镇居民区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蚊效果评价
郭玉红, 黄文忠, 闫冬明, 侯娟, 龚震宇, 任东升, 刘洪旭, 吴红照, 孙继民, 宋秀平, 刘小波, 刘起勇, 陈恩富
摘要290)      PDF (1236KB)(909)   
目的 使用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对城镇居民区的蚊虫进行防控,并对该技术的灭蚊效果进行评价,为蚊虫防控和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基础依据。 方法 2017年7月15-27日在浙江省浦江县选取2个类似的居民区(村庄),其一用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进行5轮灭蚊,两轮之间间隔3 d;另一居民区作为对照。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蚊前,连续3 d用诱蚊灯对2个居民区开展成蚊密度监测,监测工作持续到5轮灭蚊工作后15 d,观察灭蚊点与对照点的蚊密度变化差异,以评价无人机灭蚊效果。成蚊监测结果以每3 d的均值进行统计,依次对两两相邻结果进行密度下降率比较。 结果 首轮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蚊结束后,灭蚊点雌蚊数减少了41.71%,雄蚊数减少了4.12%,总蚊虫数减少了27.10%;全部5轮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后的15 d整体灭蚊效果表现为灭蚊点雌蚊数减少了44.34%,雄蚊数减少了20.96%,总蚊虫数减少35.69%。 结论 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蚊可以用于城镇居民区环境灭杀成蚊,该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在蚊媒传染病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
2020, 31 (4): 433-43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11
白纹伊蚊登革病毒检测研究进展
王金娜, 侯娟, 刘钦梅, 吴瑜燕, 李天奇, 龚震宇
摘要309)      PDF (533KB)(992)   
白纹伊蚊为我国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蚊体内登革病毒传播方式主要为吸血传播和垂直传播。白纹伊蚊对登革病毒的易感性主要与病毒滴度、病毒血清型、气象因素、感染者症状及蚊体内共生菌的影响等有关。蚊标本的采集、运输、储存等环节对登革病毒的检出均有一定的影响。该文主要从感染机制、常见检测方法、易感性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白纹伊蚊登革病毒检测进行综述,为登革热的媒介监测和防制提供参考。
2020, 31 (3): 376-37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3.028
浙江省4个地区2018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及抗药性监测
刘钦梅, 侯娟, 韦凌娅, 马敏, 钟建跃, 吴因平, 王金娜, 吴瑜燕, 李天奇, 龚震宇
摘要337)      PDF (1865KB)(972)   
目的 了解浙江省4个地区的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消长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合理选择和使用杀虫剂,科学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8年4-11月,在浙江省的杭州、宁波、衢州和义乌4个地区,用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采集幼蚊,饲养至成蚊进行诊断剂量法的抗药性测定。 结果 浙江省4个地区全年帐诱指数平均为1.33只/(顶·h);居民区帐诱指数为1.60只/(顶·h),在3个生境中最高。杭州种群对3种菊酯类杀虫剂和马拉硫磷敏感,对残杀威为可疑抗性。宁波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残杀威为可疑抗性,对马拉硫磷已经产生抗性。衢州和义乌种群对马拉硫磷敏感,对3种菊酯类杀虫剂和残杀威为可疑抗性。4个地区对5种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占5.00%,产生可疑抗性的占60.00%,呈敏感的占35.00%。 结论 2018年浙江省4个地区中,居民区和公园的白纹伊蚊成蚊密度高峰在7月,对测试的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加强密度消长和抗药性监测,可减缓抗药性产生,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
2020, 31 (3): 263-26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3.004
浙江省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龚震宇, 张新卫, 侯娟, 王金娜, 高奕
摘要1862)      PDF (732KB)(1187)   
在国内外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浙江省面临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等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防控压力。近10年来,虽然浙江省在病媒生物组织管理、病媒生物综合监测及防制和农村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研究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该文从提高病媒生物监测、防控能力,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各部门及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病媒生物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加强对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的监管和质量控制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为保障“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浙江”战略目标的实现,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依据。
2020, 31 (2): 121-1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1
浙江省硬蜱科2新纪录种
李天奇, 仝振东, 蓝玉清, 李晔, 刘洁楠, 戴亚欣, 王金娜, 侯娟, 龚震宇
摘要312)      PDF (3150KB)(950)   
对采自浙江省舟山和丽水市的蜱类标本及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本库的蜱类标本进行整理,经标本制作及形态学分类鉴定,发现2种浙江省新纪录种:台湾革蜱( Dermacentor taiwanensis)和 Haemaphysalis kolonini。可为浙江省蜱类的监测及防制提供重要依据。
2019, 30 (6): 668-67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6.017
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冷冻麻醉法初探
侯娟, 吴瑜燕, 龚震宇, 郭颂, 王金娜
摘要330)      PDF (525KB)(831)   
目的 用冷冻法麻醉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探究最佳冷冻麻醉的时间及冷冻后蚊虫的生存状况,为蚊虫生物测定前的麻醉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各取一定数量的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蚊蛹装入不同的蚊笼中,获得羽化的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成蚊各4笼,待其羽化2~3 d后分别将其放入(-20±0.5)℃的冰柜中5、10、15和30 s,取出并观察蚊虫的击倒率和首只复苏时间,再将其连同各自的对照组一起放入饲养室进行常规饲养,观察并记录蚊虫日生存情况,比较不同冷冻组蚊虫冷冻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曲线差异。 结果 白纹伊蚊经过5、10、15和30 s冷冻后击倒率均为100%,其中冷冻5 s组与对照组冷冻后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1.441, P=0.230),而冷冻10和15 s组冷冻后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 2=24.407、38.375, P<0.01),冷冻30 s组冷冻后均未复苏。取5笼白纹伊蚊将其冷冻5 s后分别放置于冰排3、5、10、30和60 min,观察首只复苏时间和日生存情况,发现放置于冰排3 min的白纹伊蚊首只复苏时间为145 s,其冷冻后雌蚊与对照组雌蚊比较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2.463, P=0.117),而放置于冰排5、10、30和60 min的冷冻后雌蚊生存曲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 2=15.141、22.518、30.242、43.672, P<0.01)。淡色库蚊经过5、10、15和30 s冷冻后击倒率分别为64.00%、85.19%、100%和100%,冷冻15 s组的首只复苏时间为3 s,冷冻30 s组的首只复苏时间为138 s。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成蚊冷冻后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7.225, P=0.124)。 结论 用冷冻法麻醉白纹伊蚊的最佳时间组合为冷冻5 s然后放置于冰排3 min,而麻醉淡色库蚊的最佳时间是冷冻30 s。
2019, 30 (2): 163-16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11
浙江省2017年家蝇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侯娟, 王金娜, 郭颂, 吴瑜燕, 龚震宇
摘要332)      PDF (330KB)(889)   

目的 了解浙江省家蝇对6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5-10月在浙江省湖州、嘉兴、绍兴、台州、义乌、丽水、舟山、衢州、温州、金华、杭州和宁波市12个监测点采集家蝇成虫,带回饲养室饲养;采用点滴法测定家蝇对6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 12个监测点家蝇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DDVP和残杀威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0.003 0~3.281 8、0.005 1~0.262 6、0.003 1~0.425 3、0.010 0~40.409 2和0.044 7~>160.000 0 μg/♀,抗性倍数分别为0.8~911.6、3.6~291.8、6.3~39.4、1.4~892.0和1.9~>538.2倍;杭州种群对三氯杀虫酯的LD50为1.547 8 μg/♀,抗性倍数为7.2倍。结论 浙江省家蝇对常用杀虫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在今后蝇类防制工作中应根据监测结果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以预防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2018, 29 (4): 348-35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4.006
浙江省浦江县“无蚊村”建设的效果评价
吴红照, 刘营, 黄文忠, 凌锋, 楼永锦, 孙继民, 龚震宇, 侯娟, 陈恩富
摘要427)      PDF (363KB)(989)   
目的 对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薛下庄村以创建“无蚊村”为载体的农村蚊虫控制工作模式和效果进行评价,为农村地区蚊虫防制工作提供经验。 方法 2016-2017年每年的4-10月,采用诱蚊灯法和百户指数法调查薛下庄村的蚊密度。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试点村和对照村各50户,每户选择1名家庭成员,以面对面问卷方式进行防灭蚊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以座谈访问、查阅资料、现场察看方式考核评估“无蚊村”建设的工作模式。 结果 2017年4-10月薛下庄村蚊密度分别为0.50、0.50、0、0、0.75、0、0只(灯/·夜),百户指数分别为18.00、4.00、4.00、2.00、0、2.00、2.00处/100户,蚊密度低于2016年同期水平。村民防灭蚊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达82.80%,高于对照村(67.80%)。 结论 创建以“无蚊村”为载体的农村蚊虫控制工作模式,可有效降低蚊密度;“无蚊村”建设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对科学、有效、低成本、可持续地开展农村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借鉴意义。
2018, 29 (3): 283-28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3.016
“无蚊村”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郭颂, 黄文忠, 凌锋, 吴红照, 孙继民, 楼永锦, 龚震宇, 侯娟, 陈恩富
摘要355)      PDF (373KB)(916)   
目的 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的"无蚊村"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 从绿色、经济、可持续和长效管理机制的角度出发,将蚊虫防制技术和管理应用于试点农村,在具体实践中总结优化"无蚊村"建设的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 "无蚊村"建设标准主要针对农村蚊虫防制中的环境治理和管理2个方面作出技术要求,评价主要由组织管理、蚊虫密度和村民健康教育效果3个方面组成,并限定抽样原则。 结论 该标准在农村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农村地区蚊虫的综合防制提供参考依据。
2018, 29 (2): 177-18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16
浙江省革螨名录(蜱螨亚纲:革螨目)
卢苗贵, 蒋巧玲, 龚震宇, 倪庆翔, 马立名
摘要324)      PDF (367KB)(874)   
根据文献报道及浙江省采集并保存的革螨标本,经复鉴与整理发现浙江省已知革螨13科27属53种;该文对其种名、分布及宿主予以详细记述。
2017, 28 (3): 269-27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19
基于SaTScan的浙江省2010-2014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回顾性时空分析
张蓉, 孙继民, 凌锋, 蔡剑, 龚震宇
摘要372)      PDF (2855KB)(927)   
目的 利用SaTScan软件对浙江省2010-2014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进行回顾性时空分析,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中国CDC获取HFRS疫情数据和浙江省县级边界地图。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三间分布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分析,通过ArcMap 10.2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结果 通过单纯空间分析发现1个一类聚集区(丽水地区),对数似然比值为85.16( P<0.01)、8个二类聚集区(衢州地区),均 P<0.01;单纯时间聚集在2011年11-12月;时间-空间聚集探测到一类聚集区(丽水地区)和二类聚集区(衢州地区)各1个。 结论 浙江省2010-2014年HFRS疫情相对平稳,但聚集区域(丽水、衢州地区)存在暴发风险,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
2017, 28 (3): 244-2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12
浙江省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研究
侯娟, 孟凤霞, 吴瑜燕, 王金娜, 郭颂, 龚震宇
摘要347)      PDF (348KB)(954)   
目的 了解浙江省白纹伊蚊成蚊对5种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防控白纹伊蚊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4-6月采集浙江省12个市的野外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蚊,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法测定其抗药性。 结果 将白纹伊蚊成蚊暴露于3%高效氯氰菊酯、0.1%溴氰菊酯、3%氯菊酯、0.44%马拉硫磷和0.06%残杀威各1 h,24 h死亡率分别为89.33%~100%、97.78%~100%、97.78%~100%、50.67%~100%和90.67%~100%。 结论 浙江省白纹伊蚊成蚊对马拉硫磷已经产生抗药性,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的抗性还需进一步确定。应加强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以预防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2017, 28 (3): 230-23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08
浙江省鼠密度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影响
王金娜, 凌锋, 孙继民, 张蓉, 郭颂, 吴瑜燕, 侯娟, 傅桂明, 龚震宇
摘要254)      PDF (1182KB)(924)   

目的 分析浙江省鼠密度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率的影响,为疾病防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浙江省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鼠密度监测资料及HFRS发病率资料,应用Spearman相关以及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浙江省近10年年平均鼠密度为0.88%,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总捕鼠数的51.16%;鼠密度与滞后1~4个月的HFRS发病率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47、0.369、0.328和0.213(P < 0.05),回归系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106、0.167、0.134和0.067,P < 0.05)。鼠密度每增加1%,滞后1~4个月的HFRS发病率分别增加0.326/10万、0.409/10万、0.367/10万和0.258/10万。结论 浙江省鼠密度影响HFRS发病率,主要体现为滞后效应,应长期开展鼠密度监测,科学实施灭鼠防鼠工作。

2016, 27 (3): 241-24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3.007
浙江省2005-2014年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张蓉, 孙继民, 陆群英, 卢苗贵, 施旭光, 任江萍, 龚震宇
摘要319)      PDF (1277KB)(940)   

目的 了解浙江省2005-2014年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流行特征。方法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的浙江省2005-2014年地方性斑疹伤寒病例资料为对象,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浙江省2005-2014年共报告地方性斑疹伤寒3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086/10万。高发月份在6-9月,病例分布于6个地市,18个县(区),主要分布在农村(87.18%)。男女性别比为1.05:1,年龄中位数是47岁。临床诊断平均时间是10.0 d,实验室诊断平均时间是14.5 d,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的职业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7,P=0.006);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3,P=0.256)。结论 浙江省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防控工作应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主,需加强旅游人员健康教育,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2016, 27 (2): 133-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2.010
浙江省中东部白纹伊蚊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的调查研究
郭颂, 凌锋, 王金娜, 吴瑜燕, 侯娟, 龚震宇
摘要290)      PDF (547KB)(842)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中东部地区白纹伊蚊种群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别,为蚊虫和蚊媒传染病的生物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用诱蚊灯法和人诱法采集浙江省中东部地区的白纹伊蚊雌性成蚊,PCR扩增沃尔巴克氏体的wsp基因,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在6个白纹伊蚊采样点(杭州市、宁波市、嵊泗县、义乌市、丽水市和温州市)捕获白纹伊蚊雌性成蚊共192只,各个白纹伊蚊种群的沃尔巴克氏体核酸阳性率在25.0%~96.9%之间。获得11个wsp单倍型序列,序列长度在581~605 bp之间,碱基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4%、31.1%、21.5%和16.0%。各个wsp核酸序列的同源性在76.5%~99.8%之间,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6.2%~100%之间。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1个单倍型序列被划分在2个超级组别(A组和B组)中,超级组别A属于wAlbA型沃尔巴克氏体,超级组别B属于wAlbB型沃尔巴克氏体。结论 浙江省中东部白纹伊蚊普遍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其基因型为wAlbA和wAlbB型。

2015, 26 (6): 545-549.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6.002
浙江省蚊虫密度的相关气象因素研究
王金娜, 凌锋, 郭颂, 侯娟, 龚震宇
摘要311)      PDF (318KB)(892)   

目的 探讨影响蚊虫密度的气象因素, 为蚊虫密度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杭州、衢州、温州市的气象数据以及蚊虫密度监测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及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在杭州市, 平均水汽压(P=0.000, 95%CI:0.004~0.007)与蚊虫密度显著相关;在衢州市, 平均最低气温(P=0.000, 95%CI:0.027~0.055)、最大日降雨量(P=0.001, 95%CI:0.001~0.005)、极端最低本站气压(P=0.041, 95%CI:0.001~0.029)与蚊虫密度显著相关;在温州市, 平均本站气压(P=0.012, 95%CI:-0.029~-0.004)与蚊虫密度显著相关。杭州地区平均本站气压(P=0.000, 95%CI:-0.015~-0.007)、平均气温(P=0.000, 95%CI:-0.013~-0.004)对蚊虫密度的影响有滞后性;衢州地区平均本站气压(P=0.000, 95%CI:-0.079~-0.034)、日照百分率(P=0.017, 95%CI:-0.111~-0.012)、平均水汽压(P=0.017, 95%CI:-0.050~-0.005)对蚊虫密度的影响有滞后性。结论 平均水汽压、平均本站气压、平均最低气温、最大日降雨量、极端最低本站气压可能是影响蚊虫密度的气象因素。平均本站气压、平均气温、日照百分率以及平均水汽压等对蚊虫密度的影响有滞后性。

2015, 26 (5): 464-46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08
浙江省2011-2013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吴瑜燕, 龚震宇, 侯娟, 郭颂, 王金娜, 凌锋
摘要400)      PDF (522KB)(730)   

目的 了解2011-2013年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其变化趋势,为浙江省病媒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蚊、鼠、蝇、蜚蠊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夹夜法、笼诱法和粘捕法进行监测。结果 2011-2013年浙江省蚊密度分别为1.52、1.33和1.62只(/灯·h),牲畜棚最高,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7.44%,高峰期为6-8月;蝇密度分别为8.77、5.67和3.47只/笼,2011-2012年以大头金蝇为主要优势蝇种,其次为家蝇,2013年则以家蝇为主要优势种,其次为大头金蝇;鼠密度分别为0.89%、0.81%和0.78%,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57.70%,全年均有鼠类活动;蜚蠊密度分别为0.54、0.37和0.35只/张,以德国小蠊为主要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8.42%。结论 通过2011-2013年监测数据分析,基本掌握了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数量状态,建议各地市按照浙江省病媒生物流行的实际情况采取防控措施。

2015, 26 (4): 394-397.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17